9月26日,2025年第七期“东方青年学人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沙龙围绕“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开展研讨,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的30余位青年学者、骨干专家、师生代表参会交流。
2025年第七期“东方青年学人沙龙”会议现场
会议指出,当前理论社科界亟须协同推进四大任务:一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二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三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四是建设高水平理论社科人才队伍。四者互促共进、互为支撑。
会议点评人
会上,11位青年学人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进行主题发言。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贺东航、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陈祥勤对青年学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上半场发言嘉宾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鹏认为,在21世纪文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通过发展先进精神生产增强世界文明引领力。文明引领力是基于先进性、通过高质量精神产品赢得认同的影响力,其根基在于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面对精神生产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进行自觉扬弃。重点任务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针对世界精神需求,创作解释力与感染力俱佳的高层次产品,打破西方话语垄断;驾驭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创新生产与传播方式。最终目标是使中国精神生产通过持续产出先进文化成果,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引领。
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富文提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为人民做学问”与“做人民学问”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价值立场与实践导向。“为人民做学问”彰显价值立场,“做人民学问”明确实践导向,二者要有机融入问题意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之中,从而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与实践范导。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宇伟指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需要处理好理论创新和理论继承、理论创新和实践导向、理论创新和掌握群众的关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要以解决时代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在研究一些带有“历史规律性”的问题时,要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理论成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要坚持长期问题和热点问题两手抓,不能以理论研究热度来代替理论研究成效。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成果要掌握群众,尤其是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升华,转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院长助理杨军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形式和传播中介,蕴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以法治领域为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话语具有独特的生成历史、丰富的话语内涵和深刻的理论逻辑,包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把握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规律而形成的理论洞见。应当通过还原生成历史、揭示话语内涵、凝练话语逻辑等方式,激活当代马克思主义法治话语的理论创新价值,推动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王旭提出,文明史是理解中国何以快速发展并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参考系。在世界近现代发展历史上,以欧洲海洋文明为主要动力,塑造出传统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以英、美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崛起的路径,包括了贸易主义、市场主义、技术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单向性或综合性的发展范式,形成了传统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具有显著的局限性与排他性。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及新范式,主要在于具有创新发展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与认同性,是对早期中国现代化探索与欧美现代化路径的二重超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的基本通则。只有科学比较中外现代化路径的异同,才能正确理解现代化何以“中国式”且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真正内涵,也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本土性与开放性的对立统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俊昆认为,提炼标识性概念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着力点。他指出,标识性概念须具备新思想内涵与独立自主特征。在方法上,应借鉴“理想类型”方法,从微观上处理概念间逻辑关系,在宏观上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进行范式创新,如“中国式现代化”等概念的提出。操作上需通过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使标识性概念有效融入教材、理论建构及大众传播,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知识体系。
下半场发言嘉宾
同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外国语学院教授黄立鹤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人工智能在产业变革中地位凸显,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速度,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建立学科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科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驱动哲学社会科学认知跃迁与范式变革,包括从抽样推断到全局认知的跃迁、从创新研究范式到学科交叉融合、搭建理论与现实互动桥梁促进成果转化;要始终保持理论清醒与价值坚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构建兼具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庄梅茜表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核心在于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推动公平正义与人的解放。结合中国实践,通过梳理从群众路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再到人民城市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这是不断将人民主体性制度化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科学应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为导向,把价值追求、制度实践与学术理论贯通起来,建设自主知识体系,从而真正回答好时代之问。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赵君夫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理论争论焦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核心的主流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基本假设,将投资和消费对立了起来。将国际分工体系纳入理论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以政府引领的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生产性投资来破解我国有效需求问题。在中短期,生产性投资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扩张有效需求,增加就业,减轻劳动者竞争的内卷程度,稳定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在中长期,生产性投资则可以有效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使我国企业获取更多的增加值,为工资和利润增长创造空间,也为我国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创造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林基于如今青年学生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认为其具有一些鲜明特点,如学生越来越倾向从“为知识而知识”到“为生活而知识”,即更需要能够直接帮助他们理解自身处境、回应内心焦虑、指导现实生活的知识。这就需要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方法论,顺应“需求侧”的改变来推动“供给侧”改革,比如以问题为中心,明确生活问题从来是综合的、是不分学科的,整合研究范式、下沉研究姿态、转换表达方式,以更好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超认为,“社会”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概念。作为一个行将到来的技术社会形态,智能社会成为构建体系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域。首先,从使命来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为之澄清前提、划定界限,明确发展的“标准”,以缩短和减轻社会分娩的“痛苦”;其次,从方法来说,要在对他者镜鉴中进行“内在反思”,从而建立有原则高度的“中国例外论”,只有明确“共同特征”“共同问题”,才能更好把握“中国特色”“中国问题”;最后,从落脚点来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切思考都要回归“人本身”。要避免话语的立论前提脱离人,要对标识性概念进行符合现实的人的需要的解释。
本次沙龙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报》等媒体代表、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复旦大学师生理论宣讲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师代表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