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据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便被视作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地。作为恩格斯评价中的关键词,人们往往在不言自明的意义上使用“新世界观”的说法,而对其具体内涵却长期未能澄清。因此,反思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寻求对“世界观”(Weltanschauung)概念本身的理解,就成为我们亟须破解的理论难题。
成果摘要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都曾讨论过世界观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对世界观问题的反思,明确了自身哲学的任务,即在“世界观哲学”与“科学的哲学”等世界观学说之外指出哲学的“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这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批判是异曲同工的,但二者的理论方向却截然相反。海德格尔旨在“哲学的终结”之后重新开辟“做哲学”的可能性,而马克思世界观学说的目标则是要通过扬弃哲学的形而上学形式本身,为“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提供现实的世界观纲领。这一差别表征着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关于克服现代社会困境的不同方案:海德格尔并没有真正超越现代性的世界观学说,而是退回到了某种前现代的保守语境中;与之相对,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新世界观则是面向未来的。
内容来源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关于世界观问题的哲学对话》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5期。
作者信息
陈俊昆,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社会政治理论。主持省部级、校级等科研项目3项;已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成果获《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