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更好地促进理论社科领域青年学者交流合作,进一步凝聚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青春力量,2024年6月,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创立“东方青年学人沙龙”。2025年10月24日,沙龙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主题在同济大学举行2025年第八期(总第12期)活动,聚焦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讨。本报选刊其中部分专家发言内容,以飨读者。其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李凌关于《加强数字风险防治 提升城市数字韧性》的发言入选。
全文摘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随着数智化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数字风险已成为威胁城市安全、制约城市韧性的关键变量。精准识别与有效治理数字风险,增强城市应对数字风险的应急力、适应力与恢复力,提升城市数字韧性,既是促进城市数智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筑牢韧性城市根基的基本路径。
一、城市数智化转型的风险隐患
在数字经济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但是平台企业凭借数据优势形成垄断地位,实施大数据杀熟、无序竞争等行为,不仅挤压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还可能阻碍技术创新与公平竞争。
在数字治理领域,交通、能源、政务等系统一旦遭遇黑客攻击或者系统故障,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瘫痪,对城市公共安全形成直接威胁。
在数字生活领域,数字技术在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使个人信息处于易泄露状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敏感数据安全隐患尤为突出。同时,部分平台利用算法进行精准推送,通过信息茧房等方式影响市民认知。数字谣言借助社交媒体快速扩散,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而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则进一步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些数字风险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当数字城市的脆弱环节无法承受累积压力出现“断裂”,数字风险随之生成,对城市韧性与安全产生冲击。
二、城市数字韧性的多维表现
城市数字韧性是城市在数字领域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制度建设等形成的韧性,是现代城市抵御、应对数字风险的核心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数字安全,而且由于数字技术越来越构成城市基座而影响到城市全方位的公共安全。
城市数字韧性的形成与提升,一方面取决于城市数字生产力、数字生产关系、数字上层建筑等单个维度的表现。具体而言,数字生产力以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算法模型为核心,决定城市应对数字风险的技术能力,构成城市数字韧性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数字生产关系涉及数据产权制度、平台治理规则、数字劳动保障等,规范数据资源的占有、分配与使用,其合理性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关乎城市经济韧性与社会韧性;数字上层建筑则涵盖数字伦理、风险认知、技术态度等价值观念,以及数字领域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构成数字实践的意识形态支撑,其完善程度决定城市对数字风险的反馈机制与效率,是提升城市数字韧性的关键。
另一方面,城市数字韧性又取决于数字生产力、数字生产关系与数字上层建筑之间的协调与匹配状态,如果三者协调同步,那么数字技术既能赋能城市发展,又能形成风险防控的内生动力,增强城市的安全韧性。而任何一环的滞后或错位,都会成为数字风险的“温床”,不仅削弱城市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而且影响到城市公共安全。
三、提升城市数字韧性的路径
数字风险治理与韧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只有将数字风险治理融入韧性城市建设全过程,加强数字生产力、数字生产关系与数字上层建筑的协调与匹配能力,提升城市数字韧性,方能在数智化转型中守住安全底线,建成更具恢复力、适应力与竞争力的韧性城市。
首先,聚焦数字生产力的均衡与安全,筑牢城市数字韧性的技术根基。一方面,加快郊区、新城的边缘计算节点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确保数字生产力覆盖的全域性,避免局部技术短板削弱城市整体韧性;另一方面,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对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等核心设施实施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抗攻击、抗干扰能力,确保城市在遭遇数字冲击时,核心公共服务不中断,形成强大的数字韧性。
其次,优化数字生产关系,夯实城市数字韧性的保障。一是要明晰数据产权归属,探索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分置管理,减少数据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风险,维护市场与社会秩序,增强经济韧性。二是要加强平台经济治理,严查平台企业的算法垄断、数据垄断行为,规范个性化推荐、算法定价等行为,防范算法操纵损害消费公平与市场活力。三是保障数字劳动者权益,针对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数据标注员等数字劳动者,完善社会保障、职业伤害赔偿等制度,化解数字劳动异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社会韧性。
再次,升级数字上层建筑,强化韧性城市的治理能力。一方面,需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风险认知,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开展数字媒介素养培训,提升针对网络诈骗等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将数字伦理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引导平台企业树立智能向善理念。另一方面,要完善数字领域法规与监管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安全相关立法,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安全标准,确保数字风险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提升城市对数字风险的应对韧性与恢复韧性。
最后,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激活韧性城市的治理合力。城市数字韧性提升并非政府的独角戏,数字风险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主体难以应对。城市数字韧性建设需要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形成治理合力,一方面要鼓励互联网企业、安全企业参与风险预警技术研发,提升风险识别感知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畅通市民参与渠道,将市民的风险感知转化为治理线索。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增强城市应对数字风险的整体韧性。
(来源:解放日报)
